元宵节是全国各地都会过的传统节日,随着现代的变化,如今更多的是吃元宵、挂灯笼等简易的庆祝方式。而比较传统的习俗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而为什么元宵节要点蜡烛?元宵节的起源是什么?
为什么元宵节要点蜡烛
元宵节以前又称状元节,在这一天的晚上,每家每户都在家门前放蜡烛,夜晚来临时点燃。这个节日有一个特别的仪式--迎灯,在这之前每家每户都必须拿一两样东西到祖厝摆放。
人们在迎灯前还要提着自己的灯笼来集中迎祖师公灯,然后拿两个大灯笼回自己祖厝,于是迎灯便正式开始,人们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放着鞭炮,提着灯笼在村子走一圈,仪式才算结束。
元宵节的起源是什么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要做什么
祈娃娃
元宵节有祈娃娃的习俗,每年正月十五,许多香客纷纷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并且将一个个形态各异、活泼俊俏的泥娃娃带回家,希望自己能够有活泼可爱的孩子,这就是河洛地区的祈娃娃习俗。
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祈娃娃习俗其实是父母企盼新人早生贵子,家中人丁兴旺,同时对儿子、儿媳也是一种督促和提醒。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的主要风俗习惯包括:
吃元宵: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球状食品,内部填充各种甜馅,如红豆沙、芝麻、水果等,象征家庭团圆和甜蜜。
赏花灯:元宵节晚上,人们会挂出各式各样的灯笼,尤其是孩子们喜欢提着彩色的小灯笼游玩。大型的灯会展出各种主题的花灯,吸引大量游客观赏。
猜灯谜:在花灯下贴上谜语供人猜测,这是一种传统的智力游戏,增加了节日的乐趣。
舞龙舞狮:在一些地区,人们会举行舞龙舞狮表演,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驱邪避凶。
放烟花鞭炮:虽然近年来出于环保和安全考虑,很多地方已经限制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在过去,这是庆祝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祭祀祖先:部分地方还有祭拜祖先的习俗,表达对先辈的敬仰和怀念。
每个地区的元宵节庆祝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都是围绕着团圆、欢乐和祈福的主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