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中谓之“寡妇年”,即所谓“哑年”,又叫“盲春”,就是农历中全年没有“立春”,立春出现在上一年腊月末和下一年正月初。
关于“寡妇年”,民俗上的说法有很多,而且由来已久,影响至深;也至为广阔。
比如:“寡妇年”不能结婚,双春年则“多子多福,婚姻幸福”等说法,就尤为普遍。
但这种说法,大多缺乏科学与实证的支持,难为今人所取,也不足为信。因为,就农历来说,每19年中就有7年“双春”,7年“无春”,这完全是人们为节气和物候的人为调整,与婚丧嫁娶的吉祥与否并无联系。
究其由来,大体与古人崇信阴阳有关。《淮南子。精神训》说:天地未辟,混沌一片时,“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期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阳是天,是男;阴是地,是女。一年四季都与阴阳相配,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于人分别为少男、老父、少女、老母。天地万物的化育,与男女生殖类同。春天阴阳平衡,就好比男女的和谐,正是生育季节。
春,代表着生育。“春生、夏养、秋收、冬藏”的观念,历史悠久。无“立春”之年被称为“寡妇年”,或许就是古人上述认识的理论依据。
一年之中无“立春”,即无阳气来临。无阳为孤阴,不生。于人,无阳,即无男相配,自然就是寡妇。所谓“寡妇年”,来由大体在此。
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常常认为没有立春的农历年份是“盲年”,不适合结婚。而“双春”年则是难得的好年景,不仅适合嫁娶生子,就是这一年长出来的庄稼都更金贵。